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五星"创建引领和美乡村更亮丽宜居!-天天微速讯
【资料图】
“闲置庭院改造时尚咖啡屋、沿河打造花海景观路、规划党建广场游园、建设返乡创业园区、筹划秸秆加工基地……”近日,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论证会上,黑龙潭镇老应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楠自信满满介绍。“宜居宜业又和美,乡村生活让人期待。”2023年6月28日,谈起老应村和美乡村建设,该村四组村民应新民高兴地说。
乡村是农民的生活家园。近年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党建红”赋能乡村强,把“五星”支部创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主抓手,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构筑特色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过硬支部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层治理,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新图景。
培育特色产业 铺好和美乡村底色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在“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中,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依托党建引领,建立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现在不仅会种火龙果了,还能去园里搞餐饮,家门口就有钱赚”黑龙潭镇西街村村民杨翠英高兴的说。西街村党支部领办的冠泓农业合作社与盛龙园种植园全力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发展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采摘和餐饮业,不仅为西街村失业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村内有种植意愿的村民提供了种植技术。多方参与推动品质提升。“自从村里统一接管土地之后,现在是既省心又有钱赚,收入比原来更多了,这日子越过越得劲了。”示黑龙潭镇老应村村民应小贤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笑容。老应村作为今年继续创建“五星”支部的村,通过绑定机制,既提升了种植技术,又规避了市场风险,老应村“柳塔湖”小米畅销省内外;流转土地2000余亩统一种植,带动群众年增收达20余万元。选准特色发展“一村一品”。2023年姬石村集体投资建设的村内冷库项目已投入运营并获得收益,村集体经济收益达40万元,带动了3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我们村将继续整合自身资源,依托合作社,稳定建立‘双绑机制’,利用流转土地建设千亩良种繁育项目,力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80万元,为的乡村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注入活力。”谈到姬石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姬石村党支部书记姬四安充满信心。
创新服务方式 提升和美乡村成色
近年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党建引领便民服务新模式,开通“老家情怀 民呼我应 8890”便民服务热线,高标准改扩建黑龙潭镇老应村、黄赵村等一批村级党建综合体,实施“三群三单”工作法,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培育善服务、勤服务的干部队伍,发挥先锋作用。深化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一体化使用”机制,明确专职村干部选任条件、日常管理、考核和退出机制,真正让村干部坐下来、动起来,扎实推动各项村级事务。构筑全覆盖、无缝隙的服务网络,畅通服务渠道。全区30个行政村划分224个网格,明确1102名网格员,将党建工作、疫情防控、人居环境、安全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等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基层服务“一张网”。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群众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今年以来,全区2300余名党员主动承诺为民服务事项2600项,已完成80%以上,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改善生态环境 增添和美乡村亮色
为推动“五星”支部创建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根管子连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实施方案,聚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围绕安全饮水、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基础提升等关键环节,加大财政投入,谋划各类项目16个,覆盖全区30个行政村,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整体大提升。拿出专项资金,引入第三方服务公司,通过建立数字化运营中心,探索实践“户分类、村收集、公司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全区27个村(社区)环卫保洁全覆盖,彻底消除垃圾山、垃圾围村等现象。采取“水冲式厕所+污水管网+小型污水处理站+区域生态湿地”的户用厕所改造模式,把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两大工程一同谋划、一体实施,铺设主污水管网71712米,新建污水处理站16座,新改户厕6000多户,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出路问题。创新采用EPC+O(施工设计运营总承包)模式,委托专业设计团队,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景”的原则,在村庄原有环境基础上,逐村设计村庄整治方案,科学制定整治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共完成建设“三微”小园3162个,建设游园36处,种植乔灌木6万余棵,实现景观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群众“看得见绿水、望得见蓝天、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建设文明乡风 彰显和美乡村特色
该区坚持文化惠民利民、德化润民,不断提振村民精气神,焕发文明新气象,构建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以“文明幸福”星凸显和美乡村特色。开展志愿服务。以“双承诺”活动和农村党员“一诺三促”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修补破损路面450余处,清理占道经营700余处,清理乱推乱放1000余处,对镇区主干道施划车行道分界线5千米,划定机动车停车位800余处,非机动车停车位400余处,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开展移风易俗。区镇村三级签订《移风易俗树新风责任书》,建立“一约五会〞,移风易俗工作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引导和规范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文明实践。去年以来,已开展“舞台艺术下基层活动”送戏曲下乡20余场,送公益电影下乡90余场,举办各类群众文化宣传活动,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文明新风尚,在愉悦中体验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提升改造了1个日间照料中心、2个乡镇敬老院和27个村级幸福院,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养老全覆盖。以“三零”创建为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探索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纵深推进“平安法治村”创建,各村争创“平安法治星”,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争星摘星中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