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主流媒体关注神奇“空中菜园”探秘
在天府之国,有一座神奇的小楼。它是一个空中菜园,它是一个立体农场,它是一个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的未来建筑新模式。这座科研实验小楼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新安社区,人们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非同寻常的样子。
“生态生产生活,生生不息;碳和人和世和,科道之和。”挂在大门两侧的一副木刻对联,揭示了这里的科研主题——“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模式,而这四个字也恰好构成了这副对联的横批。
(资料图片)
5月11日,也无风雨也无晴,却有清凉宜出行。这座远近知名的网红小楼,吸引了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的眼光。各大媒体驻川机构的主要领导及多名记者,纷纷来到这里一探究竟,亲身体验这座建筑的神奇之处。
首先来到地下室,感受这里的“地下水世界”。几个巨大的养鱼池,是这里主要的设施。池里养着各种各样的鱼,甚至还有虹鳟鱼。“虹鳟鱼对水质要求极高,不干净的水养不好。”“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项目的研发人宋志远介绍,楼里住户产生的有机废水,经过处理变成液态肥,用于浇灌各个楼层种植的瓜果蔬菜。经过植物的根系及土层过滤,又成为干净的养鱼用水。养鱼的水含有丰富的磷元素等养分,会重新进入楼宇水网循环系统又去浇菜。如此往复,流转不息。
地下室里不只有鱼,还养着鸡鸭猪兔四种动物。萌萌的兔子呆在边角的笼子里,兴奋地啃食着人们投喂的绿叶。鸡鸭也安然地守护着各自的领地。令人称道的是,虽然这里也养着几只猪,却闻不到一般猪圈里难闻的味道。“这里一按开关,真空负压系统就把粪便抽走,进入远处的沼气池进行处理。”宋志远一边展示一边解释,参观者纷纷赞赏这种模式的效果。
五种动物,养于一处,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单一模式。五种肉类,供应日常,解决了四川餐桌的主要肉食需求。这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楼宇虽小,五肉丰富”。
二楼往上,环绕着建筑外墙,是一圈圈种植的水果和蔬菜。这里的菜不但品质好,品种还多。由于采用了特制的外立面结构,很多巨大的花盆得以安置在室外步道的两侧。这在无形之中,制造出了大面积的耕地,供给城市家庭生活。“这座小楼建筑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却制造出了3500平方米的菜地。”宋志远解释,传统的建筑模式,盖一座楼就少一块耕地。这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十分不利,也不利于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如果推广使用这个新的建筑模式,可以在全国制造增加几亿亩的土地。
时近中午,正好赶上楼里的住户做饭。灶上的火势很是强劲,显示出灶里能量的充足和优质。宋志远介绍,这里做饭用的是沼气。只需要在传统建筑管网系统中加一根中水管,就能把有机生活废水和无机生活废水分离。通过真空管网抽走大小便进行发酵,就能获得优质的沼气来洗澡做饭。“管道埋在地下,地面没有异味,既做到低碳环保,又做到能量循环。”宋志远说。
在小楼旁边的农场里,是另一番诗意清新的景象。地下水哗啦啦浇灌稻田,白蝴蝶轻飘飘舞动翩跹,放眼处绿油油生长蔬菜,低头看一片片都是果园。枇杷已经成熟了,金灿灿挂在树巅;杏子还有点生硬,要品尝还得几天;油桃已鲜艳发亮,看一眼就心里发甜;李子却为时尚早,现在还不能解馋……
在“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这个模式里,桃树由于其柔韧的特性,被弯曲造型成为各种家具的模样。有的是椅子,有的是沙发,有的是茶几,有的是双人床,甚至还有亭子和长廊。在蓝天白云下,在青山绿水间,在红花碧草畔,在昆虫蝴蝶边,众多各式各样的家具整齐地种在泥土里,刚好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又诗情画意的露天会场。会场的对面搭建了一个舞台,非常适合组织团建、年会、联欢等室外集体活动。
这些家具,植根沃土,是绿色生态的;上边还能结桃子,是可以生产销售的;在这里喝茶休闲,踏青游戏,又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生产、生态、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叫做“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的新概念。
参观后,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表示,“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模式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有多个重要意义。第一,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这样种菜多了以后,现有的菜地都可以种粮了;第二,解决了食品品质不好的问题。农药残留、化肥过多,这个都系统地解决了。品质提升了,蔬菜安全;第三,有碳中和效应,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第四,是让城市居民能够接触自然、接触农业;第五,粪便从污染源化为能源和肥料,这是一个大的进步;第六,能够推动房地产的转型,形成新型的生态房地产,成为新的卖点;第七,这个系统要推开,还能增加就业,增加培训、育苗、用肥、沼气等很多岗位;第八,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还能够增加家庭的自给率,减少对外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疫病传染。家庭自给率增加,有利于减少外出,增进大家的健康。
“这个事儿很值得推广,是一个利国利民利生态的好系统。它没有一个环节是复杂的,但它合起来是一个大的发明体系。”林治波说。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王丁觉得,这个项目很有意思,从理念构想到实验都挺成功的。他强调,这个系统是一个全生态的循环系统,现在要进行的是标准化工作,以这个样板为依托进行一些标准化的实验、标准化的一些数据的系统工作。他建议,要把这个模式好好总结,精确计算出各种效益的数据,提高运营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经济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站长钟华林认为,该项目肯定是值得推广的,还需继续推广。
一起参加活动的光明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站长李晓东、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社长邹辉以及光明日报驻四川记者站原站长余长安、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原副社长刘裕国也纷纷发表了对科道公司“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的看法和建议。
宋志远介绍,“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包括有机农业、绿色生态建筑、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化价值4个子系统,在成都市双流区建有1122亩的科研示范区,目前已获得国内外50多个国家20余项专利。
(刘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