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归历史,哪怕电影也该有担当
(相关资料图)
近日,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认为电影《长安三万里》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该学会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要求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
该学会指出,《长安三万里》宣称是动画历史片,并非虚构戏说历史片;该影片中多处情节与历史不符,例如李白与杜甫首次相逢在洛阳,并非长安;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阳,并非长安;“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并非扬州;救下了郭子仪的是李白,并非高适。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长安三万里》无疑是成功的,目前的票房近20亿,得到很多观众的认可,自有其让人称道的优点。不过就笔者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开映没几分钟,高适翻诗集的动作就引发了尴尬症,大家都知道,古书的封面相当于现代书的封底,而电影中高适是跟现代人一样从现代书的封面翻开的。这影片的文化底蕴就大打折扣了。
再如救下了郭子仪的是李白,并非高适,这是读过任何版本的李白传或相关史书都知道的,这样的文史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古装剧中的戏说一类,基本上是“瞎说”,笔者曾看到过剧中的唐代主人公朗朗念出清代诗人名句的。但人家标明了是“戏说”,不是正史,你也拿它没办法。但《长安三万里》不一样,这电影备案说是“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宣称“查阅众多历史资料”,结果电影中地点对不上,人物与事件也对不上,你说是戏说也就罢了,你说是正说却错误百出,读过相关历史的成年人或许可以一笑而过,那些刚刚处于求知年龄没什么分辨能力的小孩子,他们怎么办?别怪人较真,面对历史,严谨该是必须持有的态度。
就此而言,或许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是有本地情结,但他们质疑《长安三万里》的文史知识错误,一是一,二是二,历史事件的时、地、人、事各要素,这主干的要素你都错讹百出,却称自己是什么“动画历史片”,不是狠狠地打自个脸吗?
动画历史片可以有幻想性成分,这些表演也很可能成为影片的亮点。但是,历史事件中时、地、人、事这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却不能随心所欲挪位。李白与杜甫初次相逢在洛阳,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阳,“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救下了郭子仪的是李白,如果你把这些基本的史实都抹杀了,那还算什么“历史片”?观众要求或许很低,但作为一部动画历史片,仍需有历史的担当。就此而言,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的起诉,有助于厘清同类作品的创作规范,给电影创作敲响文化范畴的警钟。
来源:潮新闻